從「夢想家」和「紙風車」談「援外工作」

   
今年1010日和11日兩天,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為慶祝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在台中市圓滿戶外劇場演出「夢想家」音樂劇兩個場次。這兩場戲耗資約新台幣兩億一千五百萬元,觀賞者約兩萬人。

   
紙風車劇團為了給全台灣每個角落的小孩,都能夠看到兒童劇,堅持5年,走遍了全台319個鄉鎮。將近80萬名大、小朋友一起參與,每一場35萬元,溫暖了全台灣每個看過紙風車的小孩。

   
這裡不去討論「夢想家」是否費用過於高昂,或是缺乏藝術價值等問題。要談的是台灣的「援外工作」是要走,援助「菁英小眾」路線,還是援助「平民大眾」路線。

   
台灣自一九六一年首派農耕示範隊,至今已五十年,其間,皆以協助合作國家「發展農業」、「消弭貧窮」為目標。也就是美國總統歐巴馬宣示的援助政策焦點 協助發展農業,改善農民收益,提供脫貧途徑。

   
概括來說,國際機構的援助是將援金直接送到當地政府手上。但在第三世界國家普遍發生的現象是,來自國外的金援,還沒應用到需要的人身上,就污進當地官員的口袋裡。如果當地政府稍有良心,也會浪費在當地官僚體系裡,「重新規劃」該項援金。這樣的七折八扣之下,用在實質上已所剩無幾。

   
台灣的援外經費一向有限,農技援助第三世界友邦,理應避開貧腐、效能不彰的中央政府,以達到實質效益。台灣技術團在經費應用上,與慈善團體與非政府機構【它們是當今世上公認最有效的國際援助之一】類似。援助不是給錢,而是在基層進行援助工作,將援金直接用在受援者身上。台灣技術團不僅是作為援助的提供者,更進一步,與當地政府的基層技術人員及當地農民成為夥伴關係,合作執行援助內容,最終的目的是激勵受援農民自立自助。

   
這樣有實質效果,不會製造當地政府貪污的農技援外工作,現在要改弦易轍了。台灣的決策者想的是和世界上其他援助國一樣,採取大規模解決問題的政策。美國智庫太平洋研究所的創辦人Peter Gleick 博士曾指出:通常,一千美元的方案才是貧窮地區最急需的。事實上,小規模計畫更具效果,我們能不深思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佳銘的管窺與管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