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中國的援外()

       
美國前駐布吉納法索大使David Shinn 說,中國在2009年已超越美國成為非洲最重要的貿易夥伴。中國可能是今日對非洲投資最大的國家。曾經被發展中國家認為是「代言者」的中國,現在已變身為壓榨他們的「現代的帝國主義者」。對那些第三世界國家,是何等諷刺。

   
中國的援外,包括貸款,可依「冷戰」和「後冷戰」兩階段來敘述。

   
在美蘇兩強對峙的冷戰時代,非洲國家遊走在兩大陣營之間,輕易地獲取戰略利益。當時,中國為提昇它的國際地位,相當尊重非洲的人民,除了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外,援助多為無條件的提供。1950年代到1970年代,中國的援助以無息貸款與無償援助為主,其目的是塑造「發展中國家代言者」的形象。在1980年代至1990年代後期,是透過無償援助、優惠貸款,以及政府貼息優惠等對外援助方式,來達成「南南合作」的目的。

   
1990年代,冷戰結束後的國際貨幣基金,提出新的借貸條件:民主與人權。非洲獨裁專政國家的借貸,受制於西方國家和世界銀行設定的條件和關卡,他們只好求助於不談人權問題的中國。中國對非洲的援助和贈與計畫流入被國際人權觀察機構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所認定的治理不善之國。

   
非洲過去受歐洲的殖民統治、冷戰時期的強硬干預,以及長久以來受西方政府和企業剝削,讓非洲人很難不對西方國家懷恨在心。這個歷史背景對中國在非洲的佈局是一大利多,讓中國獲得非洲專制政權的青睞。北京積極拉攏被西方忽視的第三世界國家,取代西方,建立新夥伴關係。

   
同時,中國藉著市場經濟的轉變,從1990年代末開始尋求擴展它與新興市場的商業關係。在世界最貧窮大陸的許多發展中國家挹注許多資金開發基礎建設。只要求從這些國家裡獲得原物料和自然資源,以維持中國的經濟增長。至於自身行為是否符合道德標準及其衍生的治理方式的全球規範,中國不去考慮。

   
這些年來中國藉對外投資和購併,掌控了能源、礦產、農作物之來源,以及具潛力的新興市場。中國與這些國家的合作,也確實在政治上發揮了重大影響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佳銘的管窺與管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