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傳授適當的技術

   
話說有位農民埋怨推廣人員:你們沒來之前,我沒餓死;你們來了之後,我會累死。這雖是一則笑話,但也反應了第三世界,尤其是拉丁美洲人,享受生活,不以為有任何事值得趕緊去辦。他們最常說的是:「放輕鬆點!」

   
推廣的技術須與農村傳統文化習俗或農民目前的價值觀念調和相容。也就是傳授的技術要有親和性,與農民過去的經驗不應有過大的距離。那種「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農耕作業,第三世界農民會受不了。

   
以第三世界國家的小農目前經濟狀況和豐富勞力來看,現階段較適宜利用勞力密集之農耕法。除必要的農機具之外,不宜勉強小農採用性能較為複雜、價格昂貴的機具。介紹使用簡易而廉價農機具,是輔導小農的最佳選擇。台灣農業在初期就是靠雙手操作,人工不足後才進入機械化。

   
然而,歐美在第三世界的顧問們常以減少生產人力為目標,但勞工卻是開發中國家最大的資產。美國經濟學家Arthur Lewis曾指出,在發展中國家裡,當勞動供給無限時,勞動是利潤的主要來源,對經濟發展是有利的。一個經常被提出討論的脫貧議題就是,增加勞力密集產業的就業機會,有效利用勞動力。

   
台灣農技援外工作成功之要點是,推廣的技術較接近駐在國農民的各方面條件。例如,傳授貧農幾不增加成本的種植技術,來提升產量。美國的Howard Buffett 的基金會認為,亞洲稻米產量快速增加,是用現代化種籽,大量肥料和大量的水堆砌出來,非洲絕大部份的農民沒有這種條件。Howard Buffett 的基金會指出了,一般國際援助小農的執行缺失。貧窮的農民負擔不起西方試驗成功的許多技術,因為這些技術太過昻貴。我們要瞭解,傳授的技術層次甚至在同一國家內、同一地區內,都可能不同,農民之間有接受程度的差異。

   
總之,在第三世界推展技術轉移工作,應以技術是否易為小農所採用為前題。轉移給農民的技術,需考慮到農民是否具備上述的條件,農民是否有能力繼續自力採用學到的「新」技術,也就是能否「永續」。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就應該輔導農民採用在負擔能力內可提升產量的方法。推廣的首要是,將最適合農民採用的技術教導他們,不是讓他們勉強接受,是讓他們漸進,是讓他們永續。千萬不能揠苗助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佳銘的管窺與管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