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實上,當時非洲也存在著奴隸制度,奴隸的來源是部落間戰爭與劫掠擄得的俘虜。歐洲人到達之後,奴隸市場助長了黑人族群間的競爭。

   
除少數人口販子會親自獵捕黑人外,多數還是利誘非洲部落酋長協尋黑奴來源。奴隸貿易由非洲人與歐洲人分工合作。非洲人執行奴隸捕捉和陸上運輸歐洲人管理越洋運輸和最後的分配。

   
歐洲人口販子以槍、棉布、玻璃裝飾品等,與沿岸的黑人王國交換奴隸。對有些非洲首領而言,奴隸貿易是一件不得不做的事。如果他們拒絕這種交易,歐洲人就轉而幫助其敵人,捕捉他們的子民。例如,貝寧和剛果起初反對奴隸貿易,但不久發現,他們必須配合,否則在經濟和政治上就會遭受威脅。貝寧是少數成功地應對奴隸貿易的非洲國家之一,在奴隸販賣中既充當供應者,又充當掮客。貝寧在1897年法國入侵之前,一直是獨立的政治實體。

   
非洲奴隸貿易是歷史上規模最大的非自願移民。奴隸制度破壞了非洲文化,也在遙遠的大西洋對岸建立了新文化。自1492年至1820年期間,到達美洲的非洲人數是歐洲白人的五或六倍。在奴隸貿易結束前,估計千萬以上的非洲人被到美洲,也有人估計是4,000萬人。在海上(五星期),有三分之一的黑奴病死或鞭打而死。能夠存活運達目的地的黑奴,在莊園工作,因過勞與營養不良,大約僅可再活七年。至於,在非洲逮捕過程中,造成的人命損失,很難估計。瘋狂的獵捕,造成西非有些地方人口滅絕。

   
當時的基督徒認為奴隸儘管可能和其他人類沒什麼不同,但非洲人在被奴役之前,可是對基督教一無所知。因此,奴隸制度是上帝拯救非洲人的方式,拯救他們脫離野蠻及異教生活,免於遭受永恆的詛咒當時,基督徒也認為不管奴隸的處境有多麼恐怖,他們在文明社會中被奴役,遠比在野蠻的部落中生活好得多。

   
到了十八世紀末,正當大西洋的奴隸貿易到達高峰時,宗教人士與知識份子開始抵制奴隸制度。英國的基督教貴格會(Quakers) 最先創始反奴隸運動,基於奴隸制度不符合基督教義,假定「黑人是未受文明污染的善良人」廢止奴隸運動很快地在英國受到支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佳銘的管窺與管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