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技人員的家庭生活

   
台灣外交官蕭曦清說:在非洲曾多次嘗試,深入偏遠部落居住生活,每次不到十天,就無法持續。昔日農耕隊的居住、生活之苦,不是今天的技術團可比。

   
美、英等國的人員到國外工作,均攜眷同行。惟獨我們的農技人員將妻兒留置台灣,兩年才見一次家人。這種「犧牲」讓駐在國的友人都覺得不可思議。

   
團隊員獨自到國外工作,經常是好幾年不見。回到台灣也只是短暫的停留。他們留下妻子在家鄉照顧子女,額外的家庭負擔就落在必須操持家務的婦女肩上。多年的分離,往往會對親子間的感情造成疏離。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長期缺席,會在孩子心中留下無法抹滅的傷痕。

   
早期,只准許團隊長在第二任時攜眷,團隊員是不能接眷的。因而有隊員求助服務於聯合國的華人專家,配偶以受雇管家的方式,赴駐地團聚。後來,眷屬以觀光簽證出國團聚,但不普遍。之後,接眷規定終於開放,眷屬赴駐地,長期團聚漸漸多了起來。不過,接眷費用要自理,政府沒有補助。

   
想接眷,首先顧慮的是孩子的教育怎麼辦?當地有很好的美國學校,但政府沒有補助子女教育費,負擔不起。有些工作地點不適合家屬居住生活,只好住在鄰近較大的市鎮,讓子女就讀較有水準的學校。這樣又是分隔兩地,不過比台灣近多了,每星期可見到面。眷屬就算住在工作地點,團員們都是一大早出門工作,日落之後才回到家,配偶根本沒有說話的對象。

   
未接眷者,長達數年和妻兒隔離,的確很難捱。在沒有網路之前,唯有信件能使心靈得到最大的安慰。多數團員拿到家信,都是強忍沒當場撕開,急忙走入房間讀信,是個情緒舞動的時刻坐在煤油燈下寫家信,寂寞又上心頭。

   
晚餐過後,通常是未接眷者最難排遣的時光。在煤油燈的昏暗燈光下聊天,大都七、八點就上床了。一旦生病躺在床上,身旁無親人,同仁也因工作早出晚歸,可想而知,其寂寞無靠,更甚病痛。

   
美國太空總署的顧問指出,人類若真想移民火星,往返一趟3年,就得想辦法解決太空人的性需求等課題。在此不是要討論它,只是點出未接眷者的問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佳銘的管窺與管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