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和平工作團」 在非洲展開農耕示範工作

第一支農技援外的駐賴比瑞亞農耕示範隊成立於19611129日,今年剛好滿五十年。這種直接嘉惠貧困農民,「成效驚人」的農耕隊、農技團,到今日的技術團就這樣結束嗎?台灣以後執行的援外,會是「執行的後續情形,事實上也不是我方都能一一盯得很緊的」計畫嗎?在此,特別轉載這篇登載於196221日出版的第237期「今日世界」半月刊雜誌的報導。全文如後:

   
一群年輕的台灣農民接受賴比瑞亞共和國的邀請,已經在一九六一年十一月底到達該國(註:二十九日抵達首都門羅維亞,十二月三日進駐Gbedin展開工作),開始為期兩年的農耕示範工作,以幫助賴國農民增加他們的農業生產。

   
這十四位年齡從二十五至三十五歲的農民都具備良好的資格。他們將把改良作物的方法輸導非洲的農民。而這些方法,已使台灣成為遠東方面糧食供應首屈一指的地區。

   
他們是經嚴格的考試而從一百三十位候選人中選擇出來的。他們都是農業職業學校的畢業生,每人最低限度都有三年以上的實際耕作經驗,並曾在學校中研讀過英文。他們的體格都非常良好,其中大部份的人畢生都生活在農村中。

   
這個和甘迺迪總統所創導的「和平工作團」相似的組織,是在賴比瑞亞農商部長陶伯特訪問台灣後所組成的。台灣方面近年來令人驚異的農業生產數字和一望無涯的富庶而充滿生氣的農田,使這位來自非洲的農商部長確信,台灣農民在糧食生產方面的確有優越出眾的技術和智識。

   
陶伯特曾請求中國政府派遣一百名年輕的中國農民前往賴比瑞亞工作。但因經費支絀而只能派遣十四人。另領隊一人,由一位農業專家鄒梅擔任。

   
這十四位農民在行前曾接受為期五星期的訓練,課程排得非常緊湊。訓練內容包羅萬象,其中包括賴比瑞亞的風俗習慣,以至於如何自己理髮的技巧。

   
他們曾以五日的時間學較為高深的耕種稻作的技術,以四日的時間去吸收在不同的氣候和土壤的情況下種植蔬菜的要訣,並以六日的時間學習農耕機械的操作和修理。最後,他們還學習如何醃製及將水果和蔬菜裝罐的技術。

   
這些農民並以六日的時間來溫習他們的英語。醫護人員訓練他們急救的技術,并告訴他們在非洲居留期間所可能遇到的各種不同的衛生環境。

   
由於這些農民將在異國作客,所以他們所接受的訓練中亦包括中國農村生活中的文化活動。他們學習了一些民謠和民族舞蹈。

   
訓練將告終了的時候,主持派遣他們前往賴比瑞亞的四個有關機構的高級人員,向這十四位農業使節講解他們出國的任務。這四個機構是經濟部、台灣省政府農林廳、台灣省農會,以及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在訓練的第五週中,受訓的農民以一次為期四天的旅行來結束他們的訓練。

   
雖然他們接受了高度的訓練,這些年輕農民并不是真正的農業專家。他們祇是一些負有兩重任務的普通中國公民。他們的任務之一是幫助賴比瑞亞農民增加他們農作物的生產;另一任務是增進中華民國和賴比瑞亞之間的友誼。

   
賴比瑞亞、自由中國,以及其他自由國家都將注視這些年輕的台灣農民的成就。他們將台灣高度發展的農業生產技術灌輸到落後國家的能力,將對其他繼他們之後訪問這些開發中國家的團體的工作發生重大的影響。(全文完)

記:在此列舉國際間重量級媒體,對台灣技術援助的報導。

  1)
19674月,西德的鏡報週刊(Spiegel)以「水稻與革命」為題報導,「中華民國派在非洲的農耕隊,無處不受當地政府讚揚,非洲農民經常稱道中國人勤勉和技術優越。」
  2)
19681018日,美國「時代週刊」對中非技術合作發表詳細報導,讚揚為「一種範圍雖小,但成效驚人的技術援助計畫」。
  3)
196923日,美國「新聞週刊」以「如何發展開發中國家」為題的長篇報導,介紹台灣農耕隊在非洲的成就。
  4)
1970119日,美國「紐約時報」刊出標題為「中華民國協助散播綠色革命 中國人教導非洲人民更佳的農業技術」的報導。

 
此外,法國「青年非洲」(Jeune Afrique)、「東方與西方」(Est et Ouest)和「讀者文摘」(Readers’ Digest)等,都撰文稱頌我在非洲之農技合作。台灣退出聯合國(1971)後,受到外交、國際地位降落等的影響,這類重量級的報導就少了。

 
四十多年過去了,第三世界的農民依舊困苦,甚至更苦。台灣這種「成效驚人的技術援助計畫」,對貧困農民會過時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佳銘的管窺與管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