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援外為何獨厚小農?()

       
到第三世界首都作短期逗留的訪客,沒看到首都以外的另一種風貌,社會底層的貧困在他們的視線之外。有些人不知就裡,便帶著偏見指責開發中國家窮人懶惰、落後、沒有企圖心。這些敘述都符合事實,卻都流於片面。又有些認為窮人有多少錢就花多少錢,那是因為他們不知道現今地球上,有超過十億人得要在「食」上花費掉他們70%以上的收入。

   
太多的國人對第三世界,尤其是非洲人,帶著種族歧視心態,將無知歸於天賦。事實上,這絕非智慧的差異,而是受教育不普及的影響。我們的技術團所接觸的,就是那些貧窮,失去教育機會的人。對窮人來說,他們只需要稍加協助,就可以闖出驚人作為。

   
1974年時,Hollis Chenery 即指出促使貧窮階層增加所得的重要性。要達成對貧窮階層的服務與資產的照顧之經濟成長,人們必須以農村為中心,增加勞力密集產業的就業機會,以及將焦點放在能對貧窮階層生活水準造成影響的活動與商品上。如此便可改善社會資源的分配狀況。

   
第三世界的農民,如前所述,是最無助,也是最不安定的一群。台灣透過農技合作,實質改善受援農民的生活,有助於友邦的經濟發展,及政治與社會的安定。對於我國的總體外交,也具有積極的意義。

   
開發中國家蘊藏著龐大的商機,尤其在農村,目前消費者僅占少數,多數人沒有能力來參與消費活動。中美洲有些國家已發展出的大眾消費社會,要歸功於巨額的海外匯款寄入農村家庭。欲使消費市場擴張,必須把「讓大家有工作」擺在第一位。大眾生產比大量生產好(這並非反對技術化生產),要成為消費者的先決條件是先成為生產者。在扶貧過程中,隨著人民的脫貧,家庭所得增加,會漸漸造成一個消費社會。隨著消費能力的急劇增長,可帶動各項消費品的生產,為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農村的發展成為拉動國家經濟增長的動力之一。

   
第三世界裡,拉丁美洲國家已是民主國家。民主是靠選票,而多數選票在農村。除非盡速改善窮困的農村生活,否則農民遲早會以選票表達對經濟和社會不平等的不滿,甚至也可能釀成政治與社會的不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佳銘的管窺與管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