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外為何獨厚小農?()

        6
) 缺乏技術:從事最簡單的農事勞動,工作內容幾乎全無技術可言。沒有政府農政機構的照顧,技術無法提昇。

    7)
離市場太遙遠:村落遠離主要公路,對外交通靠路況不佳的產業道路。

    8)
無灌溉設施:開發中國家的農業灌溉率不到一成,幾乎都是在大農莊裡。小農倚賴的是高風險的「乾」農業。豐收或歉收全取決於難以捉摸的氣溫和降雨,因此稱為「雨季的賭博」。根據聯合國最新的人類發展報告,全球受到氣候變遷的災難影響之人口中,有98%的人居住在開發中世界。

    9)
缺乏基礎建設:絕大部分的鄉村地區依舊沒有電力供應與電話線。缺乏能源,不能發展商業性農業,更別提機械化。

   
在第三世界國家,政府渴望加速農業成長,然而,政府支持的是透過大規模農耕生產的出口導向經濟作物之政策。霸佔整個市場的都市精英與大地主,享受著國家的經濟榮景,但數以百萬計的小農家庭卻被拋在後面

   
政府認為貧窮的小農對國民生產毛額(GNP)沒什麼貢獻,忽略他們。國家的農業政策也非農民能置喙,也沒有人為農民出聲。他們沒有選擇,只希望有一天政府會想到他們。

   
小農的困境有解決之道,但是沒有誘因促使政府採取行動。在所謂的民主社會裡,政客關心選票,主要考慮下次選舉。因此對掌控大局的有力人士來說,追求短期利益的意願壓倒解決長期問題的意願;看的見的政績甚於看不見的政績。

   
許多高國民所得國家傾向施行能支持國內農民的政策,通常是從納稅人或消費者所支出的費用著手。讓農民獲益的措施有:政府以預定價格收購方式,以支持產品的價格;提供天然災難特別補助;實施補助作物保險;對農業生產的投入項目進行補貼等。在開發中國家,政府若想鼓勵小農增產,比較簡單的方式是壓低主要投入成本。與農業信貸相同,投入項目補貼會產生「乘數效應」效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佳銘的管窺與管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