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為什麼要援外?

   
「亞洲富比世」雜誌選出的台灣善心女菜販陳樹菊女士,在記者採訪時,淡淡的說:「幫助人又沒什麼,大家都做得到。」「我也被幫助過。」這些話雖不是什麼有創意的話,由她說出,非常感人。【這裡,讓我想起有人被諂稱為聖人,竟真以為自己是聖人,似乎從未婉拒過。這是題外話。】

   
中美洲在美國的非法移民,偷渡過程中,Veracruz及其他幾個城鎮是必經途徑。每當火車在行經狀況不佳的彎道或村莊,而減緩速度時,就會看到這些村莊的居民向偷渡客熱情招手,抓準時機把食物扔上火車給他們。有人家裡雖然沒有多餘的食物,也會拿幾個塑膠瓶裝滿自來水送去。這種雪中送炭的舉動,有很多是來自一日的平均生活費只有兩塊美元,甚至更少的村民。他們說:我不喜歡自己吃飽了,別人卻在餓肚子。

   
貧富懸殊不只發生在一國之中,它也發生在國與國之間。第三世界國家的貧窮、落後,是工業革命後,帝國主義的全球不平等分工體系所造成。現在,開發中國家在沒有任何條件、尚未準備好的狀況下,又被迫加入富裕國家主導的全球經貿體系裡。先進國家與第三世界國家間的懸殊生活水準、財富差距,驅使富裕國家不得不提供些經濟援助。惟其動機與目標,則基於他們自身的政治、經濟利益。富裕國家藉援助,企圖擴大對開發中國家的影響力。雖然援助有時會是基於道德理想,但它從來不是國際合作(援外)的主流。

   
台灣在1950年代,亦曾接受過美、日、沙烏地阿拉伯等國及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的援助。這些援助對台灣早期的經濟穩定與發展帶來相當大的幫助。

   
國際發展合作是台灣參與國際社會的重要方式,然而,台灣社會大眾對它仍感陌生。更不幸的是,官方性質的對外援助發展計畫,受到媒體的負面報導影響。許多國人都以「金錢換外交」去質疑或批評對友邦的援助工作,誤解了它的真實意義。援外不都是「凱子外交」、「金援外交」,台灣的農技援外絕對不是。

   
阿富汗第一任民選總統Hamid Karzai 對他的國民說:「今天我們接受全世界的幫助,有朝一日,我們將幫助世界。」昔日接受國際援助的台灣,已成為已開發國家,身為國際社會的成員,實有義務積極回饋國際社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佳銘的管窺與管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