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小農財富的產銷班計畫(一)

  
當您在美國的中餐館吃到韭菜、苦瓜或絲瓜時,您大概不知道,這些東方蔬果,極可能是台灣技術團輔導下的中美洲農民所生產的。您若是在英國碼莎百貨(Marks & Spencer)的超市買到蘆筍、豌豆、甜豌豆時,也可能是台灣技術團的輔導農戶的產品

   
針對世界貿易組織在2005年發起的貿易援助計畫,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說:「貿易援助是改進發展中國家生產者和出口商貿易競爭力的關鍵要素。」「各國必須首先有具競爭力的生產基礎,才能夠出口」。

   
小農在自己的小塊土地上種植糧食作物,只能填飽肚子,迫使他們必須在附近外銷作物農場中工作,以增加收入。然而主要外銷作物(例如咖啡、甘蔗等)的國際市場價格低迷時,必造成他們失業,而影響家計。將這些低技能、低收入,生產力低的貧困小農納入主流經濟體系,實有助於提升出口貿易競爭力

   
各國政府雖致力農業轉型多年,但因傳統作物有固定的市場,而非傳統作物之外銷市場不易開拓,造成轉型之困擾。因此,各國都設有非傳統外銷作物的發展組織,例如瓜地馬拉的非傳統產品外銷協會(AGEXPRONT)

   
過去,台灣技術團的輔導對象,多屬較貧窮地區的農民,目標是滿足他們的基本生活需求。由於未觸及企業化生產,鮮少為駐在國外匯創造出直接而顯著的貢獻。爰此,在上世紀末,我對外技術合作工作擴及市場導向之小農生產輔導。

   
合作社模式可創造出另類經濟生活,是眾多國家採行的農業改革策略。例如,委內瑞拉鼓勵社區基層組織創辦合作社;尼加拉瓜的「零飢餓計畫」鼓勵合作社模式;柯林頓基金會在馬拉威和當地農民團體一起組成合作社。那麼在台灣有成效的產銷班,為什麼類似的組織不能在開發中國家出現呢?

   
技術團發展的外銷導向的計畫,是協助小農成立農民組織及產銷架構(產銷班),輔導同一區的小農種植相同產品,以求增加產品集體運送之便利性及販賣議價能力。跳過中間商,將農民與外銷商(超級市場等)串連在一起。這的確是幫最貧窮(小農)與最富(外銷商)創造更好未來的一種真正雙贏合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佳銘的管窺與管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