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觀最近數年來國際媒體對台灣金援外交的負面報導﹝參見重新思考援助策略﹞,值得注意的是,那些援助都是循援外組織或國際機構的做法,將援助金撥給當地政府運用。然而,政府每次檢討援外工作時,「支票外交」這一點都被輕輕帶過,也許是碰不得。

          另一值得注意的是,國際間沒有相關台灣農技合作的負面報導。原因之一應該是,農技合作的經費都未經過受援國官僚體系的層層腐蝕。台灣技術團提供的援助,真正送到了需要的人們手中,過程中沒有一點耗損。

   
眾所周知,農業是基礎之生產事業,和製造業及商業等其他部門關係密切。促進開發展中國家的農業發展,有其經濟迫切性及社會的需求度。隨著全球化,開發中國家的農民所面臨的嚴峻挑戰,亟需受到政府的照顧。甚至,歐洲國家都不放棄農民補貼,否則它隨時會變成棘手的政治問題。

   
台灣自一九五九年首派農耕示範隊,至今已五十年,其間,皆以協助合作國家「發展農業」、「消弭貧窮」為目標。也就是美國總統歐巴馬去年在「千禧年發展目標」高峰會上宣示的援助政策焦點 協助發展農業,改善農民收益,提供脫貧途徑。

   
台灣的農技援外,是以台灣經濟發展過程中之經驗與技術,協助合作國家運用本身之人力與自然資源,漸次達成農民(進而駐在國)的自力更生。設團初期以試驗及示範為重點工作,隨即進入推廣階段。其推廣方式有二:由點的示範逐漸擴大,或大面積的規劃開墾。凡執行成功的計畫,都進一步複製至其他地區。

   
台灣的農技援外雖是台灣外交工作的重要一環,但最不具政治意圖。台灣對邦交國沒有什麼企求,只是單純地希望能維持兩國外交關係。台灣這種無條件的農技協助,自始就受到受援國家的肯定與重視。

   
五十年來,非洲、加勒比海、中南美洲及大洋洲眾多國家與台灣建交(或復交)時,均盼望我國協助其發展農業,農技合作成了建交的必備條件可惜,這樣有實質效果,不會製造當地政府貪污的農技援外工作,現在要改弦易轍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佳銘的管窺與管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