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前的今天(二十七日),首批由十一位青年農技人員組成的農耕示範隊,搭機赴賴比瑞亞,二十九日抵達賴國,十二月三日進駐工作地點,展開工作。台灣正式從受援助國家逐漸走向援助國家,回饋國際社會。【誰還記得?】
半世紀後的今天,每有「凱子外交」、「金援外交」負面報導時,就讓人不禁想起,當年大家耳熟能詳,對友邦人民最有實際幫助的農耕隊。然而,我們的決策者,每次檢討援外工作時,都將「金援外交」之弊輕輕帶過。甚至要將「農技援外」工作帶向「金援外交」之路。
這裡介紹幾本談到「農技援外工作」的書籍,讓人們瞭解實情,免得被有些未深入瞭解者誤導。在此,再度引用張桂越在他的著作《失去非洲的犀牛》裡的一句:「有農耕隊就有得拍,有得寫。」這樣的工作還不讓它持續嗎?
《非洲見聞錄》(1968年) 耿修葉著 大華晚報
《非洲七十日》(1969年) 郭敏學著 臺灣日報
《非洲新面貌》(1970年) 商岳衡著 新聞天地社
《衣索比亞風情畫》(1972年) 楊允達著 新聞天地社
《結在異鄉的果實》(1984年) 光華雜誌編輯部著 光華畫報雜誌社
《蕃薯仔打拼中南美》(1997年) 陳雅玲、蔡文婷、何佳珊著 光華畫報雜誌社
《在異鄉發現台灣》(2007年) 林世煜、胡慧玲著 玉山社
《瓜地馬拉:部落客體驗新世界》(2007年) 吳佳倫 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
《天地行腳》(2009年) 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
《失去非洲的犀牛》(2011年) 張桂越著 商周出版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