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失去非洲的犀牛》

   
花了三天時間細讀張桂越的著作《失去非洲的犀牛》,好久沒看到述說到「台灣農技援外」的書了。有點興奮,也有些微感觸,台灣的援外,除了負面消息外,已不是媒體關心的事。說來也悲哀,如果沒有所謂的「凱子外交」,誰會想起「農耕隊」?

   
去年,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出版了《天地行腳》,自己策劃出版,說服力似嫌不足,甚至讓人誤認是自吹自擂。希望《失去非洲的犀牛》這本書的出版,讓國人認識到,台灣的援外還有許多離鄉背井的無名英雄,在不知名地方的田裏,幫助當地的無助農民。援外不只是現在國人熟知的「金錢外交」。

   
兩星期前,有位年輕朋友問我:「您認為農技外交還能持續幾年?」這問題似乎很容易解答,不過,也很難有正確的答案。

   
沒錯,『五十年前,……那個時代的農耕隊員……為中華民國「外交下鄉,農業出洋」把中共擋在聯合國外十二年之久,的的確確有戰功的。』(89) 然而,現在『小朋友長大了,胃口、眼界都不是昔日阿郎了。』(137)當時的「農技外交」,現在應該改稱農技援外」,是回饋。它對外交的影響是加分,而非決定性。(對世上的超級強國而言,台灣也算是小朋友。)

       
既然是「農技援外」,是對地球村村民的回饋,我們似應執行聯合國的千禧年發展目標(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世上大多數的赤貧人口是農民,那麼,您說農技援外能持續多久。不過,在台灣總是有人認為應協助受援國產生足夠的經濟活動,讓成長的利益向下滲透到窮人。恢復扮演上個世紀中葉的國際援助角色。

   
台灣在1961年底派出第一支農耕隊到賴比瑞亞後,『有邦交就有農耕隊,有農耕隊就有得拍,有得寫。』(20)『台灣能解決他們眼前的肚子問題比什麼都重要,教他們種稻、蔬菜……,讓他們吃飽肚子就是外交。』(89)雖然台灣派遣農耕隊是基於外交,但『最起碼(他們)的演出跟政治無關。』(197)

        
最後以該書的一段敘述:『我對農耕隊就是情有所鍾,可能是……。』(81)做為本文的結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佳銘的管窺與管見 的頭像
    佳銘的管窺與管見

    chiamin0513的部落格

    佳銘的管窺與管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