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哥(Angkor)位於暹粒市(Siem Reap)北部,原名是「Vrah Vishnulok」,意思為「毗濕奴的神殿」。1431年,暹羅攻陷吳哥,高棉遷都金邊,吳哥被遺棄。16世紀,稱小吳哥窟為「Angkor Wat」,是高棉語中的「寺廟都城」。小吳哥窟是吳哥古跡當中,保存得最完好的的寺廟,以建築宏偉與浮雕細緻聞名於世。

                         

                        

   小吳哥窟已成為國家的標誌,柬埔寨國旗正中央的白色殿堂就是吳哥窟。

                        

                        

吳哥窟寺坐東朝西。一道由正西往正東的長堤,穿過護城河,直通寺廟圍牆西大門。正中的塔門是吳哥窟的山門,它和左右兩塔門有石柱畫廊連通。三座塔門的頂部塔冠,雖已殘缺不全,但正中的一座,恰好比左右兩座高些,保留著原來比例。

                        

                      廣場上的這棟建築是藏經閣。

                        

                        

小吳哥窟西塔門南側高達四公尺的毗濕奴神像(Vishnu)。這尊神像原本是供奉在小吳哥頂層神庵內,在小吳哥改宗佛教後,由頂層請來此地守護。

                        

             小吳哥城的第一層外牆,簷廊上有美麗的女神雕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佳銘的管窺與管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