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龍白蘭度(Marlon Brando,1924–2004)美國電影和舞台演員。被認為是美國影壇最重要的演員之一,也被廣泛認為是20世紀最偉大、最有影響力的演員之一。1999年的美國【時代雜誌】(Time)將他列入《世紀百人》中。名單中只有三位職業演員,另二人是卓別林(Charlie Chaplin)和瑪麗蓮夢露(Marilyn Monroe)。1999年,美國電影學會評選為最偉大的美國男影星第4位。
馬龍白蘭度在20世紀50年代,成為偶像,是票房保證。1950年以《男兒本色》躍入銀壇,《慾望街車》電影版,令他成為好萊塢巨星。1953年的《飛車黨》演出被認為是流行文化中最經典的偶像之一。1954年的《岸上風雲》贏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他五度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以《岸上風雲》和《教父》兩度贏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另外以《慾望街車》、《薩巴達傳》、《櫻花戀》提名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以及以《
血染的季節》提名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不過,他亦曾三度被提名金酸莓 (Golden Raspberry Award / Razzie)男配角獎。1996年以《攔截人魔島》獲得男配角金酸莓獎。另二次提名是《魔頭對捕頭》和《征服四海》。
馬龍白蘭度於1961年自編、自導、自演《獨眼龍》,之後,有一系列的票房失敗之作,始自《叛艦喋血記》。10年的票房失敗後,1972年演《教父》贏得第二座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教父》被認為是他最佳之作,也是當時在商業上最成功電影。隨同同年的《巴黎最後探戈》,重新進入票房明星之列。在歐洲拍的《巴黎最後探戈》則引起極大爭議。
演出的影片(部分):
1950 男兒本色 (The Men)
1951 慾望街車 (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1952 薩巴達傳 (Viva Zapata!)
1953 凱撒大帝 (Julius Caesar)
1953 飛車黨(The Wild One)
1954 拿破崙情史 (Désirée)
1956 秋月茶室 (The Teahouse of the August Moon)
1957 櫻花戀 (Sayonara)
1961 獨眼龍 (One-Eyed Jacks)
1962 叛艦喋血記 (Mutiny on the Bounty)
1963 醜陋的美國人 (The Ugly American)
1964 風流客 (Bedtime Story)
1965 諜艦 (Morituri)
1966 凱達警長 (The Chase)
1966 大西部 (The Appaloosa)
1967 香港女伯爵 (A Countess from Hong Kong)
1967 金絲雀 / 春色撩人夜(Reflections in a Golden Eye)
1968 The Night of the Following Day
1969 Burn! (Italian title: Queimada)
1971 畸戀山莊 (The Nightcomers)
1972 教父(The Godfather)
1972 巴黎最後探戈 (Last Tango in Paris)
1976 大峽谷(The Missouri Breaks)
1978 超人(Superman)
1979 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 Now)
1980 魔頭對捕頭(The Formula)
1989 血染的季節 (A Dry White Season)
1990 新鮮人(The Freshman
1992 征服四海 (Christopher Columbus: The Discovery)
1995 這個男人有點色 (Don Juan DeMarco)
1996 攔截人魔島 (The Island of Dr. Moreau)
1997 勇者(The Brave)
1998 意外之財(Free Money)
2001 鬼計神偷(The S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