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是農技援外?()

       
鑒於非洲集團在1960年的聯大對我不利態度,政府察覺到傳統的外交方式,不足以因應新的國際情勢。經慎密研究,在兼顧對方的需要,和我方的能力下,提出了『農業出國,外交下鄉』援外策略。運用台灣的農業發展經驗,與非洲國家進行農業技術合作,協助非洲友邦達到農業自立自足的目標。【您也許不知道,在日據時代,台灣曾經有稱作「鐵鍬戰士」的農業義勇團。曾前往中國戰場,扮演農業開發的指導者角色,展現出台灣農業實力。】

   
目前,第三世界的農業仍然在經濟活動中占有重要性。接受台灣農技合作的大部分國家,也依然如此。例如,瓜地馬拉有半數人口務農,農業經濟占國內生產總額23%,還是個農業國家。就某些社會指標來看,瓜地馬拉算是落後國家。奈及利亞前總統Olusegun Obasanjo 在非洲發展新夥伴藍皮書裡說:「經歷了近40年的經濟蕭條之後,相信農業將能作為非洲成長的引擎。」說真的,讓第三世界成長的引擎,如果不是農業,那麼會是什麼呢?

   
有些國際援助不只是技術提供,還擴展到農業政策、農業金融及生態保育等議題,是尋求大規模解決問題的方法。不過也不要忽略了小規模計畫,它也是有貢獻的政策走向。就我國現階段能力言,農業技術與經驗仍屬較強的一環,也是開發中國家迫切需要的援助。台灣應從各類援助部門中,尋找出符合成本效益的部門來執行國際合作。農業技術合作正是台灣最能掌控、有效應用經費的援助項目,它可造成農村經濟有利的高「乘數效應」(Multiplier effect)

   
協助貧困農民改善生活,是近年來許多先進國家的共同努力目標,但真正有效果的無幾。處於貧困苦境的農民,仍然佔第三世界的絕大多數人口。我們不需妄自菲薄,台灣初創農技合作之時,即以協助受援國的農民為目標,較先進國家早三、四十年。現在,農業援助已成為普世共同目標之時,台灣的援外卻要改弦易轍,將農技合作重要性降低,甚至有人建議全盤檢討,以工業等技術援外。

    波蘭名記者Ryszard Kapuscinski 在他的著作《Shah of Shahs》中指出「伊朗王,認為都市化和工業化是通往現代的鑰匙,但這是錯誤的想法。通往現代的鑰匙是村莊。」第三世界的執政者永遠學不到的一課:現代化的關鍵不是城市,而是農村。如果一個國家的農村人口處於貧窮困境中,這個國家還能現代化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佳銘的管窺與管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