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光啟 (1914 –1980):1939年從影,在《明末遺恨》影片中扮演角色。1942年入中聯、華影。二次大戰後入中電三廠,之後在邵氏、新華、永華、亞洲、國泰等影業公司任編導。1973年退出影壇。
屠光啟 (1914 –1980):1939年從影,在《明末遺恨》影片中扮演角色。1942年入中聯、華影。二次大戰後入中電三廠,之後在邵氏、新華、永華、亞洲、國泰等影業公司任編導。1973年退出影壇。
白里安赫頓(Brian G. Hutton,1935 – 2014):美國演員和電影導演,曾執導9部影片和演出34部片。為人熟悉的作品,有血染雪山堡 (Where Eagles Dare)和《戰略大作戰》(Kelly's Heroes,1970)等。
詹姆斯克拉弗爾 (James Clavell,1921 – 1994):小說家、編劇和導演。最著名的著作是﹝The Asian Saga﹞系列小說及其改編的電視。創作的劇本,有第三集中營 (The Great Escape) 和吾愛吾師 (To Sir, with Love)等。
李嘉(1923-1994):台灣電影導演。曾擔任記者、編輯與編審。1951年入農教電影公司。1955年起拍攝台語片,後來執導國語片。曾以《我女若蘭》獲得第5屆金馬獎最佳導演,以《大摩天嶺》獲得第20屆亞太影展最佳導演。在中華電視公司製作連續劇。1971至1975年間,製作連續劇《西螺七劍》、《嘉慶君與王得祿》、《保鑣》。
南森裘倫(Nathan Juran,1907 – 2002):美國電影的藝術指導,後來擔任電影導演。1942年,以《翡翠谷》(How Green Was My Valley)獲得黑白片藝術指導奧斯卡獎。1946年,《剃刀邊緣》(The Razor's Edge)提名黑白片藝術指導奧斯卡獎。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他開始執導,以科幻電影而聞名,例如《女金剛》(Attack of the 50 Foot Woman,1958)。
路易斯吉伯特 (Lewis Gilbert,1920 –):英國電影導演、製作人和編劇。60年的職業生涯,執導40餘部影片,包括007系列的雷霆谷 (You Only Live Twice)、《海底城》(The Spy Who Loved Me) 和《太空城》(Moonraker)。
易文(楊彥岐,1920 –1978):導演、編劇及歌曲填詞家。1936年,編寫第一個劇本《時代中》,但未獲採用。17歲就讀於上海聖約翰大學文學系,於1941年畢業。自1948年,開始在香港為影片公司編寫劇本。1951年,以易文作為筆名。他是電影導演中寫作歌詞數量最多的一位,從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初,都有歌詞面世。除導演工作外,也從事寫作,並發表散文。易文曾執導57部電影,編寫劇本53部,。
赫伯科爾曼 (Herbert Coleman,1907 - 2001):美國製作人和助理導演。製作的影片有迷魂記 (Vertigo)、北西北 (North by Northwest)、擒兇記 (The Man Who Knew Too Much)等。執導的電影片只有兩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