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在地經濟」與「擴大內需」

   
在此只是借用民進黨「十年政綱」中的兩個副主題,來談農技援外。也許與原來的內容、精神不儘相符,好在不是申述「十年政綱」。

   
「在地經濟」: 第三世界的農村,農民因貧窮而被迫離鄉背井移居到城市,甚至非法闖關往富裕國家,去追尋較好的生活機會。對農民而言,他們除了農事外,沒有其他技術。農民在都市裡,只能從事低階技術工作,甚至無業,只能居住在貧民窟裡,造成棘手的社會問題。這類遷徙,只要政府正視問題所在,並非無解。

   
要解決這棘手問題,惟有釜底抽薪,拉近都市和農村之間的差距。政府只要促進鄉村發展,創造經濟收入,就能留住鄉村人口。台灣技術團,例如在瓜地馬拉執行的產銷班計畫,就是在農村為「窮人中的窮人 原住民」(語出世界銀行)創造出經濟收入。計畫內容是將低技能、低收入,低生產力的貧農納入主流經濟體系。為貧農創造出一個全新的經濟收入來源,從而改善他們的生活。(請參見「創造小農財富的產銷班計畫」篇)

       
當小農的收入增加,農村與城鎮間的生活差距縮小時,選擇離開農村的人就會愈來愈少。農民不只是比較即時的差異,他們還會考慮未來的發展性。當自己的生活水準提昇時,農民會變得樂觀,必然願意留在農村打拼。

   
「擴大內需」: 第三世界,例如中美洲,由於沒有足夠有購買力的消費者,來維持雛型的市場,商人階層一直都是對國際市場較創造國內市場更有興趣。當地企業家看的是邁阿密,紐約,洛杉磯,而非國內市場。要創造國內市場,須提升低收入者的所得,讓他們成為消費者。

   
在農村裡,農民收入增加,隨之而來的是支出增加,這是必然現象。產銷班計畫的受益農民,多用於購買更多的農業設備、肥料,和其他對增產有幫助的東西。農民亦用於增加日常生活消費及改善生活條件。不論花費的是那一方面,都是將原先沒有消費能力的貧農帶入消費市場,也就是創造了消費者。

   
以上所述,本部落格之前都曾述及,之所以不厭其煩的再度申述,是希望引起援外決策者的注意,怎樣的援助對受援助國最為有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佳銘的管窺與管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