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駐外農技人員專任制度

   
這篇的敘述基礎是:第三世界國家的「農業專家很多,國外留學的博士專家為數不少。」第三世界缺的是有執行力的人,不缺寫計畫的顧問。如果您不同意,那麼繼續看下去就沒什麼意義。

   
援外人員離鄉背井,遠赴異國工作的動機各有不同。有不少是想藉此肯定自己,希望能為國服務;也有些人不諱言是因個人因素,譬如多掙一點錢。無論動機為何,或許待的時間不長,至少在那段時間內,必須盡心盡力做好份內工作。

   
成功的援外工作者,往往不是因為他們的高深知識,而是因為他們熟悉應該在第三世界如何做事。農技援外要克服的不僅是技術問題和經濟問題,還有當地既存的社會運作體系。如果無法融入當地的社會運作中,談專業是空談。

   
農業技術轉移是項艱辛,且極具挑戰性的工作。尤其在海外,農技援外人員面對的是思想、觀念保守,「一無所有」的農民,與工作態度低落的當地人員合作,加上語言、文化等的隔閡,其困難度可想而知。他們不僅是技術輔導者,也是管理者。惟有援外實務經驗豐富的人,才能應付非農業技術性的突發狀況。

   
技術團的業務性質一直在改變,由極早期的的自給自足生產輔導,逐步轉變到現在執行的產銷合一方案。團員的技能組合也須隨之變動,因此援外工作人員必須是「通才」。「通才」就是對農藝、園藝、畜牧或水產養殖等技術通盤認識、有經驗的人;不是對單項稻作、木瓜、養豬或吳郭魚等技術學有專精的人士。

   
新派的農業技術人員到達駐地,要立即獨自工作。然而,農技工作者必須了解農民的問題,要了解當地社會的民性這種經驗是極為保貴而無法速成的,需要慢慢累積。將一位新近人員培養成為熟悉國外運作,能解決非本業突發問題的人才著實不易。他們是國際合作的寶貴人力資源,他們絕對能勝任與本業相關的任何計畫。

   
目前,技術團的團員以約聘方式派遣,任期兩年,期滿再行續約。人員一旦不續聘,返國後極不易尋得工作,影響有志者赴外工作意願。鑑及國際合作已是開發國家的國際義務,台灣亦不例外。要留住人才,要引進人才,要讓他們以援外工作為終身志業,必須建立一套「駐外農技人員制度」,以「專任」替代約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佳銘的管窺與管見 的頭像
    佳銘的管窺與管見

    chiamin0513的部落格

    佳銘的管窺與管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