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團的稻作計畫()

       
技術團在有些國家推廣稻作,被認為是不以受援助國的立場去規劃,應推廣對人民可能益處更多的作物。此話對有些農耕隊言,似有幾分道理。在此,從兩個層面來談論它。

   
早期的農耕隊成立時,由於水稻栽培是台灣農業技術的強項,因此選定水稻推廣為主要工作項目。以水稻奠定根基,再進一步推展其他作物。另外,如賴比瑞亞政府鑒於台灣令人驚異的稻作生產技術,請求派遣人員幫助他們的農民增加生產。

   
派駐在位於高原地區,如盧安達、賴索托和喀麥隆的農耕隊,雖知當地自然環境不適於種稻,但是,農耕隊員們仍以「人定勝天」的精神,試種成功。盧安達農業部長曾說:「盧國地高天寒,本不適於種稻,農耕隊竟然成功,出乎意料之外,產量雖較它國低,不敢奢望。」當時,援外早期,不論是在國內的決策者,還是農耕隊人員本身,聽到這段話,都會引以為傲。

   
由於賴索托人民的嗜好和天然農業條件較適合發展玉米、高梁等旱作栽培;盧安達人民的主要食糧為香蕉和紅豆,以及樹薯。因而,農耕隊未繼續進行稻作栽培項目。也許,有人會批評,這些國家不宜於栽種稻米,乃是普通常識,何以去嘗試,成功後再放棄。我們不要忘了,當時是事事想要「人定勝天」的時代。時空不同,不宜以今評昔。

   
我們再從另一層面來談技術團何以推廣稻作。第三世界生產的農作物通常非常單一,每個政府無不以農產品生產多元化為主要的農業政策。受援助國希望得到的技術援助,是他們缺少的,補他們的不足。而援助國,包括我們的技術團,則是以自己的專長,去協助受援助國沒有或尚未成熟的技術。

   
台灣的稻作技術援助,並非都是類似在賴索托的命運。全世界有超過三分之一人口以稻米為主食,台灣在非洲的友邦人民,與中美洲各國相同,他們雖以玉米、樹薯或甘藷為主食,但並不表示不吃米飯。這些國家之稻作生產是以滿足人民的需求量為目標。不過,各地的技術團亦非都有稻作技術援助項目。例如,稻米消費大國印尼,因他們的稻作工作已自成體系,不希望其他機構擾亂其系統。因而,台灣駐印尼技術團也就沒有稻作項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佳銘的管窺與管見 的頭像
    佳銘的管窺與管見

    chiamin0513的部落格

    佳銘的管窺與管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