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為何只援助友好國家

   
2005年塞內加爾與台灣斷交時,塞內加爾總統Abdulaye Wade說:「國家之間,只有利益沒有朋友。」這話聽起來很不舒服,然而確實如此。維持國與國之間的關係之重點有三:一是情感道義的融和;二是意識型態的相同;三是現實利害的需要。如從現實中看,前兩者已經不可恃。

   
國家間的援助自始就不是無私的做善事,也不是天真的只講道德,不顧現實。現在,它是國家安全及經濟利益的核心。面對這樣一個援外問題,美國前國務卿萊斯 (Condolrezza  Rice) 給了國際社會一個明確的答案:「政策的制定應該從國家利益出發,而不是考慮虛幻的國際社會效益。」

   
富裕國家協助第三世界人民改善生活,援助計畫的目的,骨子裡,確實是以他們自身的經濟利益為考量,或者是為了藉此強化聯盟關係。二次大戰後,美國給予位於中東的以色列天文數字的金錢援助,主要是為了在充滿敵意的地區建立起自己的勢力。

   
同樣的,美國在60年代給予台灣的經援,也是基於美國為了對抗中國共產政權的「地理政治」戰略考量。試圖藉由對紛爭當事國的援助,擴大其影響力。當時,政治體制是選擇援助對象國的基準。

   
台灣對國際社會施以人道援助、尊重的援助,卻敵不過要「逐步把它們變成社會主義中國的經濟、文化的殖民地。」(2008年胡錦濤語)的中國。四十多年來,國際社會沒有給台灣任何一點回報。《黑暗大布局》(La Chinafrique)的作者Serge Michel 等在第一屆台非元首高峰會( 2007),看到世界競爭力排名第十四位的台灣,拉開紅毯,請求這些貧困的國家接受援助,感到一陣不舒服。不過,這些國家雪中送炭,繼續給我們一些溫暖,我們怎能不給予回報呢?

   
賙濟窮困的人是穆斯林社會行為的基礎,是伊斯蘭的五行之一─天課(zakat)。穆斯林將其收入的一定比例施於伊斯蘭共同體的成員,恪遵先知穆罕默德有關施捨的教誨:首先照顧好家人,其次是親戚,然後是鄰居,最後才是那些素不相識的窮人。那麼,台灣在有限的援外經費預算下,是要援助需要我們協助的「友好」國家,還是「全面」參與國際援助領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佳銘的管窺與管見 的頭像
    佳銘的管窺與管見

    chiamin0513的部落格

    佳銘的管窺與管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