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國際援助要符合捐助國本身利益

   
多數人會這麼想,如果想要幫助一個國家,會問當地政府,他們需要什麼樣的幫助,及其優先次序。但這通常不是國際援助運作方式。今日的國際社會與過去列強的目的差不多,只不過今天多了個「人道」的藉口。富裕國家經濟援助骨子裡,是基於意識形態、國家安全利益以及援助國自身的經濟利益。

   
所謂的援助往往是捐助國得到的好處更甚於受援國。「全球政策論壇」(Global Policy Forum)2005年報告中指出:「援助主要是滿足捐助國的戰略與經濟利益,或是為了有益於國內具影響力的利益團體。援助是建立在捐助國的利益之上,而不是考慮到受援國家的需要。這使得開發援助無法對症下藥,最迫切需要援助的國家,得到的援助太少。」美國的援助經費多寡,和對美國的影響息息相關,影響愈大,經費就愈多。看美國給以色列的援助金額,最為明瞭。

   
當年,美國為了在亞洲圍堵共產中國,以美援支持南韓、南越、柬埔寨,以及台灣的獨裁統治,犧牲了當地人民的自由和權益。在賴比瑞亞,美國將超過五億美元的經援和軍援給予違反人權、貪腐Doe政府,以換取使用海港和領土的特權。這正是艾森豪所說的:在每一個危機,我們都應想到什麼是最符合美國利益。

   
日本的援外政策,以確保經濟利益為主,以亞洲為第一優先考量。日本的原料供應與產品外銷以亞洲國家為主,因而這地區的政局穩定對日本極為重要。他們的援外政策其次才考慮外交、人道、戰略等因素。日本自1965年援外迄今,它的國際形象已慢慢提升,也漸漸化解了世人對日本敵意。

   
早年,台灣的農耕隊除輔導農民外,大都也協助經營總統私有農場。例如,剛果總統莫布杜(Mobutu Sese Seko)農場。幾乎非洲的每一個邦交國都有「總統農場」,乃至「副總統農場」、「部長農場」。藉這些人來穩定兩國外交關係。

   
援助有附帶條件,這並不是壞事。援助者提出需求,於是當地政府順應援助者的需求來取得援助。這是各取所需,也就是所謂的「沒有白吃的午餐」。台灣政府的援助附帶條件是維持兩國的邦交。條件似乎單純、無害,不過受惠者如果是違反人權、貪腐的政府官員,而不是無辜、無助的人民,那可就不同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佳銘的管窺與管見 的頭像
    佳銘的管窺與管見

    chiamin0513的部落格

    佳銘的管窺與管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