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援者幾乎感受不到援助

   
前年(2009),瓜地馬拉媒體呼籲,台灣政府必須保證所提供的合作要能真正送到需要的人手中。並能根據法令規範分配運用、保證運作透明化、使用得到應有的監督,才不致遭受多方質疑。

   
行動援助組織(Action Aid)2005年的報告中指出,所有國家給予的發展援金也許不到一半是真有其事。大半援金經多重管道回到原始國,它從來沒有出現在受援國。

   
Graham Hancock在他的著作〝Lords of Poverty中寫道「如果某個計畫是由外國資助,那麼照例會是外國人設計、外國人執行、用的是外國設備,採購地點也是外國市場。」發展援金的運作程序一般是,大部分的援金都落入援助國的專家、承包商和當地官僚手中。這是普遍發生在許多國際發展援金的事。

   
美國國際開發署偏好將援金送給獨立承包商和非政府組織,繞過受援國的政府,因為認為它們不能信任,無法做美國想做的事。歐洲的援助國除採取這種方法外,亦採取將援金直接送到政府手上。

   
美國發展援金的大部分使用在收費過高和效率差的技術援助上,也就是那些專家。還有一部分的援金進入美國承包商手中,以及指定用來購買美國的產品。怪不得,布希政府對阿富汗承諾提供的重建資金,真正到阿富汗手上的不到四分之一。

   
台灣的援金雖不像美國那般歷經七折八扣,但避免不了被受援國爛用。例如,贊助聖露西亞的電腦教室的援金,原是要幫助當地中小學生及一般民眾可藉由電腦常識,增加就業機會。最後該電腦教室設置的地點,竟在執政黨一位閣員的辦公室,而非社區中心。這是時常發生的情形,浪費在當地官僚體系。

   
在第三世界國家發生的狀況大致相同。來自國外的金援,還沒應用到需要的人身上,就污進當地官員的口袋裡。如果當地政府稍有良心,沒有貪污、拿回扣,他們至少也會在各級政府出現大量支領高薪的官僚,「重新規劃」該項援金。這樣又消化掉一部分援金,在東拿西拿下,您說援金還能剩多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佳銘的管窺與管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